摘要:100年,從“饑荒中國”到“小康中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
魚香肉絲、宮保雞丁、蝦仁、紅燒牛肉、烤麩、叉燒肉、蘑菇雞塊、雪菜肉絲、黑椒牛柳、粳米粥、椰蓉面包,以及各種炒飯、炒面,還有凍干冰淇淋……這是2021年中國航天員在自家空間站里享用的美食。食譜上主食、副食、即食、飲料等,多達120種。
這一年里,中國人最浪漫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某個位置仰望星空,等著中國空間站在頭頂掠過。假如此時正在晚飯或夜宵,當浮一大白。想想多么奇妙:距離地球400公里外的太空上,你和航天員或許正在品嘗同一道“國民家常菜”——魚香肉絲或宮保雞丁。這正是一個美食大國的自豪。
時間就是這么令人感慨。100年前,人類尚未進入太空,而地球上的中國,還貼著“饑餓”的標簽。1921年5月19日的《申報》,有這樣一篇報道:
“今年春天以來,北方持續干旱,饑荒愈發嚴重。唐山……五縣饑荒尤為嚴重。記者所到之處,樹皮被剝光吃凈,沿途餓斃者無人掩埋,暴尸荒野。田內禾苗枯死,不見綠色。村鎮人煙稀落,房屋頹敗,一片凋敝景色。逃荒者四處奔走,無力維持最低限度溫飽,老弱病殘者和兒童生計更無保障……”
當無數中國孩子在今年12月9日收看“天宮課堂”第一課時,他們能想到100年前同齡人的生存狀態嗎?100年前《申報》那篇關于中國北方饑荒的報道寫道,據不完全統計,到5月中旬為止,兒童死于饑餓者已達12377人,被販賣者達5057人。人價低廉,每一兒童最少僅一元錢,最高價也不過50元而已。
100年過去了,土地還是這片土地,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命運已經天翻地覆。
中國,曾經是一個“饑荒的國度”
北京的炒肝、上海的生煎、重慶的涼面、內蒙古通遼的羊肉沙蔥包、廣西柳州的螺螄粉、福建廈門的大腸血、江蘇丹陽的鱔絲湯、云南玉溪的燜肉米線、河北黃驊的雞蛋餅……2021年12月3日,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音視頻部與百度攜手全國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推出了“小康中國·千城早餐”第四季“溫暖的冬季”。像前三季一樣,節目受到熱烈追捧,大家紛紛留言:“每一集都很好吃”“有了早起的動力了”“這就是小康的味道”……
小康的味道,很美好;小康的夢想,很漫長。
“小康”語出《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荽酥袊?,以綏四方。”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在做一個小康的夢。但實現小康夢,何等之難!
“民以食為天”,不解決溫飽問題,談何實現小康?中國有句俗話:“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但是放在歷史長河中來看,中國人留下的更多是缺糧的慌亂的背影。
1937年,史學家鄧拓在署名鄧云特的《中國救荒史》寫道:“將近四千年間,幾乎無年不災,也幾乎無年不荒,西歐學者為之驚詫,稱中國為‘饑荒的國度’……中國饑荒之嚴重,在世界各國中絕無僅有!”
他根據信史,運用統計方法,在《中國救荒史》一書中第一次全面準確地探討了中國歷史上自遠古至民國歷代災荒的實況及其演變趨勢和特征。其中的一些表述,今天讀起來觸目驚心。譬如,鄧拓詳細記載了百年前后中國的受災情況:
1920年,“陜、豫、冀、魯、晉五省大旱,災民二千萬人,占全國五分之二,死亡五十萬人,災區三百十七縣。二月,陜西、甘肅地震”;1921年,“六月,川邊地震,豫、蘇、皖、浙、陜、魯、鄂、冀大水,以淮河區域罹災最重”;1922年,“蘇、浙、皖大水,浙最重……湘省旱。九月,武昌、漢口等處颶風,江水泛濫。汕頭颶風,海水高出堤岸丈余,全區房屋被沖沒,死傷人數萬”。
鄧拓認為,災害之后是饑荒,饑荒又帶來人口損失,社會變亂,勞動力激減,土地荒廢,農業減產,農民貧困,最終農村經濟崩潰,形成惡性循環。他寫道:“由于政治的腐敗、封建剝削的嚴酷、戰爭的頻繁,不僅水利組織只有破壞而很少建設,森林也大多被毀滅,加以廣大農村經濟破產,農業恐慌的侵襲,就使災荒接連爆發,不可收拾。”
100年前,廣大農村陷入饑荒,城市貧民也常常陷入無米下鍋的窘境。就在《申報》報道1921年北方饑荒之前,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也發生了因“米貴”而罷工的事件。
1920年5月初,上海米價不過六七塊大洋一石,但到了5月底,就超過十塊,一天比一天貴;進入6月,就比原價增加了兩三倍,每石高達十六塊多。上海市農委政研室原主任顧吾浩研究過這段歷史后說,當時一般工人每日所得工資只有兩角、三角、四角不等,供一個人消耗都不夠,家中老小無從養育。
勞工們原以為做工可以吃飯,后來連做工也沒有飯吃,“橫直都是一個餓,遲早都是一個死”,所以就決計罷工,涉及水電、造紙、鐵匠、皮箱、染織、航運、紅木作等幾十個行業。罷工工人向廠方提出增加工資,但是實現者寥寥。于是,要么工廠倒閉、工人解散,要么被迫繼續挨餓。
饑荒問題如此嚴重,誰能改變中國?1949年8月,正值中國人民解放軍氣吞萬里如虎、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之際,美國政府為推卸其在中國失敗的責任,發表了《中美關系白皮書》,其中把中國發生革命的一大原因歸結于人口太多、吃飯成為不堪負擔的壓力,斷言“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并預言新中國也必然因此而歸于失敗。
歷史證明:美國人的這一預言實屬夢囈。2021年2月25日,中國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解決中國饑荒問題?
從《覺醒年代》到《我們是第一書記》
孩子小心翼翼地剝開雞蛋殼,開心吞咽,笑臉如花。這是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中的一個鏡頭,許多人看到此處,熱淚盈眶。
2021年12月3日,《我們是第一書記》電影正式上映。沒有明星,沒有特效,沒有炒作,卻有真正直抵靈魂的力量,能讓觀眾在尋常的喧囂嘈雜中突然安靜下來。孩子吃雞蛋的鏡頭,攝制于四川大涼山布拖縣博作村,胡小明原本是駐村第一書記,回城后放心不下,又重返大涼山,與后任駐村第一書記羅洪并肩戰斗。他們建起了當地第一個幼兒園,又建了個養雞場,把一部分雞蛋專門留給孩子們吃。
《我們是第一書記》導演任杰說起大涼山的拍攝時,豪壯漢子紅了眼眶。他說,胡小明書記的母親臥病在床,甚至認不出他,他本應在病榻前照顧母親,但出于對大涼山的責任,繼續選擇留在這里……脫貧攻堅戰役中,先后有300多萬駐村干部奮戰在一線,超過1800人犧牲,“這就是中國的力量,一群埋頭苦干的由信仰支撐著的基層黨員,什么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看看這群人就明白了!”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民族危難之際,其初心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2021年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毛澤東出場,極具喻義:瓢潑大雨中,滿街窮苦的小商小販冒雨叫賣,人販子公然賣著孩子,形如槁木的乞丐在哀號,軍閥士兵騎馬沖擊百姓……毛澤東抱著剛出版的《新青年》,在人群中逆行。
1920年10月3日,上?!秳趧咏纭返?冊發表了一篇題為《工人如何對付米貴?》的文章:“米是我們活命的根源,那些有錢的老爺們,就是米再貴一點或者也沒有什么關系,但在我們一天只拿得幾角錢來活命的工人,米的貴賤就是有生死的關系了。”結論是:必須起來斗爭。此文作者名叫李漢俊。1921年7月,他成為中共一大代表,中共一大會議就是在他的胞兄李書城的寓所舉行。
舊中國土地壟斷問題,是導致饑荒中國的關鍵因素。自1927年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之后,中國共產黨一直努力解決土地問題,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放戰爭期間,前方作戰,后方土改,互相支撐,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顧吾浩說,從新中國成立后完成土改,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到取消農業稅,十八大后提出“精準扶貧”……豐衣足食才能國泰民安,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調動了中國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也終于帶領中國人民戰勝了延續數千年的饑荒問題。
來自剛剛閉幕的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消息:全年糧食產量超過1.3萬億斤。這意味著中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會議同時提出,要確保糧食安全。顧吾浩表示,中國共產黨素來居安思危,十八大以來,“八項規定”精神深刻改變中國,制止餐飲浪費、提倡“光盤行動”,意義深遠。“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中國人的飯碗要裝中國人自己的糧食”,更是千百年來治國之道的經驗總結,尤其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
對照歷史,才知今天不易。紅軍長征途中過貴州,多位親歷者都難以忘記在饑餓中掙扎的窮人,他們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作“干人”,一個個枯瘦如柴?!都t軍長征記》一書中,描寫了與紅軍共度春節的“干人”們的心聲:“紅軍先生如果不是你們來了,我們連年飯也吃不成哩!……你們救了我們干人兒的命呵!”
歷歷在目,換了人間。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2021年5月23日,長沙大雨未歇,無數人自發前往明陽山殯儀館,送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
交通嚴重擁堵,出租車司機免費運送,吊唁者在雨中排著長隊,袁隆平的遺像前擺著一杯杯大米,堆滿了鮮花,長沙滿城的花賣光了,花店緊急從周邊城市調來鮮花,還有一個小女孩拿著自己畫的畫,在父母的帶領下前往悼念,小女孩的媽媽告訴她:“到了靈堂,要跟袁爺爺說,我吃飽飯啦!”
這是中國人對于一個讓自己免于饑餓恐懼的老人的真誠謝意。
袁老已逝,他的事業在繼續。沒有挨過餓的“90后”年輕畫師烏合麒麟,特意畫了一幅“禾下乘涼圖”來致敬袁老。而袁老生前念茲在茲的海水稻,也在2021年秋天迎來了收割。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袁隆平是中國人自強不息改變命運的杰出代表。
2021年,上海第一代勞模黃寶妹“雙喜臨門”:榮獲“七一勛章”,迎來90大壽。她給復旦大學的學生講了一課:舊社會在紡織廠做童工,動不動就挨打,下班要搜身,“工廠里沒有食堂,帶去的飯餿了也要吃……上海解放后,這一切才結束。”
1949年上海解放后,青幫頭目黃金榮在“大世界”前掃馬路的場景,讓很多人都感嘆:一個舊世界,終于被粉碎了。
中國共產黨人致力于建設的一個新世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新世界。
舊上海幫會勢力猖獗,鴉片等毒品泛濫,娼妓、賭博是難以割除的毒瘤……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上海這個畸形的“十里洋場”,人民政府進行了犁庭掃穴般的徹底的社會改造,鏟除煙、賭、娼等丑惡現象,上海面貌迅速改變,曾經被欺凌的大多數,成為這個城市的主人。
上海解放,成為黃寶妹人生的分水嶺:工頭取消了,下班不再搜身,大家自己選班長,工廠也有了食堂……主人翁的感覺,讓她以滿腔熱情投入到工作當中。
1953年起,新中國正式拉開社會主義建設的序幕。這一年,22歲的黃寶妹以一人照看1000個紗錠的全廠最快紀錄,從上海30多萬名紡紗工人里脫穎而出,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勞模。巨大的榮譽,化為巨大的動力,黃寶妹所在的國棉十七廠曾傳奇般地向新中國貢獻了40%的棉布。
在今天的上海,“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宏大的理念,落實在一個個細節上。老人就餐曾經是一大難題,不做不行,做多了又吃不完。2007年,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曾開出了上海首個“社區食堂”;2021年,這個社區食堂迎來改造升級,改名為仙霞社區長者食堂,為附近居民提供早中晚三餐,菜品豐富,且適合老年人的口味,少鹽少油以清淡為主。
目前,長寧區已經基本建成“社區養老15分鐘生活服務圈”,包括102家助餐服務場所。長寧是上海的縮影,老人就餐不再困難,還多了一個社交場所。
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1》顯示,2014年到2020年,我國居民各種食品的年人均消費量中,薯類、豆類、蔬菜、蛋類和水果的消費量呈上升趨勢,說明中國人吃得越來越好了;肉類中,禽肉、水產品消費量在上升,證明中國人吃得越來越健康。
倉廩實,天下安。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100年,從“饑荒中國”到“小康中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